近期的職場霸凌事件引發廣泛關注,根據1111人力銀行去年的調查報告,83%上班族曾遭遇職場霸凌,其中有超過4成的加害者是直屬主管,而最常見的霸凌手段就是「言語嘲諷」。今天帶您了解職場霸凌的法律責任與自我保護策略。


先說重點!

職場上具備抗壓性固然重要,但不代表主管或同事可以隨意指責謾罵!工作指導和言語羞辱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喔~


#法律定義

雖然現行法律對職場霸凌並無明確定義,但可參考法院的見解,職場霸凌指在工作場所中,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、行為或其他方式,對他人進行貶抑、排擠、騷擾或戲弄,導致受害者處於敵意或不友善的環境,並造成身心健康受損。關鍵特徵是行為的持續性以及對受害者的負面影響。


#常見的言語霸凌

1.言語攻擊型

公開或私下咆哮、羞辱,甚至語帶威脅。例如:「你怎麼這麼笨」、「你是豬嗎?」


2.言語貶低型

貶低能力、努力或尊嚴。例如:「腦筋不要這麼死」、「在家帶小孩這麼久,腦袋都鈍了。」


3.言語刁難型

刻意找碴、吹毛求疵。例如:「這點小事也不做好?根本錯得離譜!」


4.言語扭曲型

曲解行為,增加心理壓力。例如:「你自己搞砸的,現在解釋是想推給別人?」


#法律責任

1.刑事責任

若霸凌行為涉及恐嚇、侮辱、或身體傷害,可以依刑法提出控告,例如:

恐嚇罪(刑法第305條)、公然侮辱罪(刑法第309條)、傷害罪(刑法第277條)

 

2.民事賠償

根據民法第184條,被霸凌者可提起損害賠償訴訟,要求精神慰撫金或其他金錢賠償,特別是在醫療、心理治療或職業損失方面。

 

3.雇主責任追究

若雇主未採取必要措施保護員工,可能觸及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、第13條的責任,受害者可提出申訴或提告。



#如何自救?

1.保存證據:

記錄霸凌事件,包括時間、地點、內容,並保存相關文件或錄音。


2.尋求協助:

向人力資源部門、信任的上司,或工會及勞工局尋求支持。


3.法律諮詢:

若霸凌持續或無法解決,諮詢專業律師是保護權益的關鍵一步。


※林律師小提醒:

職場霸凌並不可恥,勇敢面對、依法保護自己才是智慧之舉!法律是我們的後盾,請善用它來維護尊嚴與健康的職場環境。如需要法律諮詢或協助,歡迎隨時聯繫我們,讓我們一起打造更友善的工作氛圍!